確定外周血白細胞亞群的組成及其活化狀態,是臨床診斷和臨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。 但是,目前的方案大多是每管5個抗體,所以需要很多管。
Jozsef Bocsi等人設計的OMIP-023方案,用了10色13個抗體(其中CD8、CD14、CD19使用同一熒光素,CD16、CD56使用同一熒光素),可區分中性粒細胞、嗜酸、嗜堿、單核細胞及其亞群、漿細胞及其亞群、T及其亞群、B、NK及其亞群、Treg、NKT,并可分析一些細胞活化標記(HLA-DR、CD38、CD25、CD127、CD69等)。
用10色13抗體方案,可以使用少量樣本檢測出大量的細胞群體,既節省設門抗體,又可獲得更多信息,性價比極高。
我們來看一下該方案的組成:

方案的分析步驟,為了讓大家更清楚分析,我們將圖片分解解讀。

圖1、FSC Peak/FSC TOF排除粘連體

圖2、通過CD45/SSC,圈出4堆細胞:L=淋巴細胞、M=單核細胞、B=嗜堿粒細胞、N+E=中性粒+嗜酸,不過這三堆都不純粹,需要通過后續設門排除掉雜質細胞或干擾信號,才能獲得純粹的群體。這里我插一句,作者的這個圖確實不漂亮,可能跟他們這個樣本是臍血有關吧。

圖3~6,是N+E門進一步設門圈出純粹中性粒細胞群體的步驟,圖3是排除掉CD4+信號,只取CD4-的信號,接著進一步利用圖4的CD16++圈中中性粒細胞,最后利用圖6排除掉CD8+信號,得到最終純粹的中性粒細胞群體。 嗜酸粒細胞的分析比較干脆,通過圖3排除掉CD4+信號后,圖4里面CD16-的信號就是嗜酸粒細胞了,圖5分析的嗜酸粒細胞的CD69表達情況,即反映的是嗜酸粒細胞的活化狀態。

圖7~8是對圖6獲得的純粹中性粒細胞群體分析其活化情況,圖7反映的是中性粒細胞CD127(IL7Rα)活化情況,圖8則用CD69和CD127雙參數來反映中性粒細胞活化狀態。

圖9~12,分析的是嗜堿粒細胞的分析過程,與前面圖2中的B門(嗜堿粒細胞)不同,這個設門得到的嗜堿粒細胞更純,首先圖9排除掉CD4+細胞,并選擇SSC小的群體,接著圖10中排除掉CD8+T、CD14+單核、CD19+B和CD3+T,然后圖11選擇CD38高表達CD25+的群體,最后在圖12的CD45/SSC散點圖中確認嗜堿粒細胞位置正確。

圖13~15,在圖2的M門基礎上,進一步設門確定純粹單核細胞群體及其活化和分群情況。圖13排除掉CD8+群體,圖14排除掉CD4高表達的群體,最后圖15可將單核細胞分為三個亞群:A-經典型單核、B-非經典單核、C-中間型單核。

圖16~19,在圖2的L門基礎上,進一步分析淋巴細胞及其亞群,圖16圈中CD3+細胞,圖17分出CD56+的NKT和CD56-的T細胞,圖17對T細胞分析CD4、CD8的表達,分為:A-CD8單陽性T、B-CD4+CD8+雙陽性T、C-CD4-CD8-雙陰性T、D-CD4單陽性T。圖19在CD4單陽性T細胞上分析CD25+CD127-/low的Treg細胞比例。

圖20~23是在圖16中CD3-細胞群的基礎上,分析非T細胞亞群,圖20將CD3-細胞進一步排除掉CD4+信號。圖21選出CD16/CD56+的NK細胞和CD16/CD56-而HLA-DR高表達的B細胞+漿細胞。圖22是對圖21NK細胞的分群,NK分為CD8+NK和CD8-NK兩群。圖23則是對圖21中B+漿的群體進一步細分為CD38高表達的漿細胞和CD38variant的B細胞。
怎么樣?這個10色13抗體方案高效吧?雖然外周血免疫細胞還有很多,目前免疫治療中需要的PD1、PDL1等都沒包括進去,但對于普通的監測,這個方案的信息挺豐富了。
參考文獻:
Bocsi József,Melzer Susanne,Dähnert Ingo et al. OMIP-023: 10-color, 13 antibody panel for in-depth phenotyping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.[J] .Cytometry A, 2014, 85(9): 781-4.
怎么樣?這個10色13抗體方案高效吧?雖然外周血免疫細胞還有很多,目前免疫治療中需要的PD1、PDL1等都沒包括進去,但對于普通的監測,這個方案的信息挺豐富了。
參考文獻:
Bocsi József,Melzer Susanne,Dähnert Ingo et al. OMIP-023: 10-color, 13 antibody panel for in-depth phenotyping of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.[J] .Cytometry A, 2014, 85(9): 781-4.